乳頭混淆 - 如何克服及預防 NIPPLE CONFUSION
編寫者:瓊《安德里亞和南茜摩爾巴赫》
瓊開始著慌了。她不知道出什麼問題了。她才五天大的寶寶,在剛出生時母乳吃得很順利,可現在就含著她的乳房不知所措,似乎忘了該怎麼吃了,每次她試著餵他,他都使勁躲開哭。
還在醫院的時候,瓊就按照護士的指導,每次哺乳完都用奶瓶給寶寶餵些葡萄糖水。出生後的第三天,瓊發現開始哺乳時寶寶不太情願吸吮,會把乳頭從嘴裡吐出來,餵奶過程中也經常抗拒。而現在,出生的第五天,他則完全拒絕吃母乳了。瓊感覺自己被寶寶拒絕,也因此感到害怕。無奈之下,她試著從漲痛的乳房中擠出奶來用奶瓶餵給寶寶。然後她給我打電話。我是她在當地的國際母乳會的哺乳輔導。當我告訴她面臨的問題叫“乳頭混淆”時,她從驚慌中逐漸平靜下來。
瓊告訴了我她的經歷後,我向她解釋乳頭混淆是許多媽媽和寶寶們在哺乳的最初幾周裡遇到的常見問題。我告訴她,在學著吃母乳的過程中,如果在乳頭和人工奶嘴之間換來換去,那麼絕大多數寶寶會感到很困惑。有些寶寶像瓊的情況,在餵奶時經常煩躁,最終拒絕在乳房吃奶。也有些乳頭混淆的寶寶願意吸吮乳房,但吸得不正確。如果寶寶用吸奶瓶的方法來吸吮乳房的話,就會費很大的力氣才吸出很少的母乳,從而導致體重增加變得緩慢。尤其是寶寶只淺淺的吸住乳頭,媽媽可能因此出現乳頭疼痛。
為什麼會發生乳頭混淆?
新生兒發生乳頭混淆是因為吃母乳時,他的舌頭、齶和嘴所採用的動作和吸奶瓶、吸吮安撫奶嘴或吸乳頭保護罩時不一樣。吃母乳時,寶寶的齶和舌頭必須以同一個協調的頻率吸吮。寶寶一含上乳房,他的舌頭就把媽媽的乳房壓到自己嘴裡的上齶上面,同時裹住乳房並以有節律的動作來吸吮。這就將媽媽的乳頭周圍部分吸得又平又長。接下來他的舌頭後半部分落下來,形成一個槽道,這樣母乳就能從乳頭流進咽喉來,然後寶寶吞咽乳汁並且呼吸。寶寶的嘴唇是翻出來的,並一直裹住乳房,這樣就形成了密封狀態。
如果母乳餵養的寶寶用吃母乳的方法來吸奶瓶得話,他就會一下子就吸一大口奶出來。這就使得他不得不用舌頭堵住這些大量的奶以免被嗆著。他的嘴唇緊緊地叼著硬硬的人工奶嘴,而他的齶不需要動。奶瓶裡的奶是無需等噴乳反射就能立即流出來,因此寶寶不費什麼力氣就能馬上得到吃到奶的滿足。
出生後最初幾周發生乳頭混淆的機率
西方社會裡,奶瓶和人工奶嘴似乎是嬰兒時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當得知奶瓶和人工奶嘴會干擾母乳餵養時,許多媽媽們會表示驚訝。但是,凱蒂«弗蘭茨(曾擔任國際母乳會的哺乳輔導,現在是一名兒科執業護師和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療中心母乳餵養嬰兒診所主任)說如果出生後最初的三至四周使用人工奶嘴的話,估計95%的嬰兒會發生乳頭混淆。對於一些嬰兒來說,在使用了一周時間的奶瓶才會產生乳頭混淆,而另一些嬰兒可能僅用了一到兩次奶瓶或其它人工奶嘴就會導致這個問題。
一旦寶寶在最初的三至四周裡順利地進行了母乳餵養,那麼乳頭混淆發生幾率就會顯著降低。因此如果媽媽打算給孩子餵奶瓶的話,比如她將要離開家外出工作,那就等到寶寶滿月後再使用奶瓶,這樣做會更明智(弗蘭茨,1985年)。
儘管罕見,但有些大點兒的寶寶也會發生乳頭混淆。這種情況下,一旦寶寶又恢復能很好地吃母乳,不能親自餵哺時可用杯子或茶匙餵奶。
人工奶嘴幾乎從不被需要使用
母親們常常由於各種原因被告知:寶寶出生的頭幾周要用人工奶嘴。給母乳餵養的寶寶用奶瓶餵水或配方奶是許多醫院的標準做法,就像瓊遇到的那樣。但是,除極罕見的情況外,配方奶或水等代乳品是不必要的,而且對足月和健康的母乳餵養寶寶也沒有任何什麼好處。代乳品不預防,也不能幫助排掉黃疸(庫爾和帕內特, 1982年;尼克爾,1982年)。也無需用代乳品來預防愛睡覺或者對哺乳不感興趣的寶寶的脫水(刺激寶寶醒來,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吸吮方法,以及經常哺乳才更有益處)。而且,代乳品對寶寶的低血糖也幾乎沒有作用(摩爾巴赫和斯托克, 第18-19頁). 初乳(即最初分泌出來的特殊母乳)和成熟乳(產後第3或4天開始分泌的母乳)可為新生兒提供他所需的所有水分和養分,不管寶寶體格是偏大、偏小還是居中。
如果是出於醫學原因需要代乳品的話,還是有可能避免使用人工奶嘴的,因為即使是新生兒也可用其它方法來喝液體。例如,在肯亞和坦尚尼亞,如果寶寶早產並且無法吃母乳,或如果媽媽和寶寶分開的話,習慣上就用杯子餵而不用奶瓶。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東非地區的醫院裡乳頭混淆很少發生,因為他們從不用奶瓶(阿姆斯壯,1987年;紐曼,1990年)。一個小茶杯或玻璃杯–―例如,一個小酒杯―或一個軟頭湯匙可能比成人的茶杯、玻璃杯或碗更好用,但其實任何乾淨的茶杯、玻璃杯或碗都能用。其它的替代品包括茶匙、滴管和哺餵注射器。
有時好心的朋友或醫護人員會建議要讓寶寶習慣用奶瓶以防萬一。爸爸們也被告知要用奶瓶以便他們能和寶寶更親密或幫助餵奶,這樣媽媽可以抓緊時間休息一下。一些媽媽被告知如果她們打算上班或不帶寶寶出去的話,就要確保她們的寶寶從一開始就熟悉奶瓶。
但是給寶寶使用奶瓶只是引起乳頭混淆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寶寶用其它的人工奶嘴也能導致這樣的問題。例如,乳頭保護罩--乳膠的或矽膠的乳頭,哺乳時罩在乳房上—-也能引起寶寶乳頭混淆。 乳頭保護罩有時被不正確地建議使用來避免或治療乳頭疼痛。(調整寶寶的位置和含住乳房的方式通常更有效。)許多在醫院就使用乳頭保護罩的媽媽發現,一旦她們回到家,卸掉保護罩寶寶就不願意吃奶。甚至安撫奶嘴也能引起一些敏感寶寶產生乳頭混淆。
克服乳頭混淆
瓊克服乳頭混淆的經歷在很多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我給瓊解釋說在奶瓶和乳房之間頻繁轉換已經讓寶寶很困惑了,以致於他不再記得如何從乳房中吃奶。接下來我們討論了一些讓她的寶寶重新吃母乳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停掉所有的人工奶嘴,包括安撫奶嘴。很自然地,瓊會擔心她的寶寶在重新很好地吃母乳前是否能吃飽。我向她明確表示,除了奶瓶還有其它方法給寶寶餵代乳品。新生兒可以用茶杯、茶匙、滴管和餵哺吸管吃奶,儘管這樣餵奶時間會長一些,等寶寶習慣了就好了。我告訴她只要慢慢地餵,寶寶應該能吃夠奶。
下面的一些建議能讓這個過程更容易些:
緊接著就是艱苦的工作:試圖讓瓊那個不願意在乳房吃奶的寶寶重新接受她的乳房。當瓊開始試著給寶寶吃奶時,他馬上就不高興了,讓他重新開始吃母乳付出了極大的耐心。我告訴瓊,寶寶能完全愉快地接受她的乳房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許多寶寶重新接受乳房的時間和變得乳頭混淆的時間一樣長。我還建議一旦寶寶生氣了,就停下來,安慰好了再餵奶,因為吃母乳不應該和不愉快聯繫起來。
瓊在實踐中花了大量的時間。發現讓她的乳頭混淆的寶寶吃母乳的關鍵是耐心和堅持,再加上特別關注正確的姿勢和含乳的方法。瓊的寶寶不肯將嘴巴長大,因為他已經很習慣用嘴唇將硬硬的人工奶嘴緊緊地含在嘴的前半部分了。我解釋給瓊說為了有效地哺餵母乳,寶寶需要將乳房盡可能含深入些,她可能需要幫助寶寶才做得到。
把寶寶放到胸前時,瓊確保了她抱住寶寶時他的整個身體都面對著她,而不需要扭過頭來吃奶。然後她用乳頭尖輕輕地點撥他的嘴唇,直到他把嘴張大--就像打哈欠一樣大--再把他抱得靠近自己,確保他含住了盡可能多的乳房。一旦他含上,她就檢查他是否緊緊地含住了乳房,這樣他的鼻子和下巴是輕輕地觸到乳房而他的上下唇是翻出來的。如果他含得不對,她就中斷吸吮,鬆開寶寶的嘴巴,讓他重新含。在實踐過程中,瓊發現她不得不重複多次寶寶才能含對。我解釋說寶寶深深地含住乳房就確保了他開始吸吮就能吃出一些奶來。
最初,即使寶寶含得很好,他的表情也很難過,會把乳頭從嘴裡吐出來。她發現花了很多時間、功夫和耐心寶寶才開始接受。寶寶一旦做得很好,瓊就給予許多讚揚,而當他看起來非常不得要領時,她就用茶杯、茶匙或滴管餵他。
一旦她的寶寶開始含住乳房,瓊就用一個消過毒的滴管,將母乳順著她的乳房邊滴或放到寶寶嘴邊,這樣他就一直有興趣吸吮。她的丈夫經常幫助她,這樣就使得過程容易些。如果瓊餵奶前擠出少量的奶來的話,寶寶也會很感興趣,因為滴落在她乳房的奶流到寶寶嘴裡,他可以馬上吃到。一旦她的寶寶含得更容易了,她每次餵奶時兩邊乳房就多換幾次,這樣來刺激他的興趣,鼓勵他更多地吃奶。
瓊發現她的寶寶想要睡覺時和不太餓的時候更容易接受她的乳房。通過增加肌膚間的接觸、輕輕晃動、擁抱和撫摸也很管用。
幾天下來,瓊和寶寶就實現純母乳餵養了。他倆都用了很大的努力,但瓊下定決心要給她的寶寶最好的,而她知道母乳餵養是值得這樣付出的。
和瓊的寶寶不同的是,有些乳頭混淆的寶寶一抱到乳房前就非常生氣,即使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堅持不懈,他們仍舊拒絕嘗試媽媽的哺乳。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用茶杯、茶匙、滴管或哺餵注射器來餵寶寶一天左右,而不直接餵母乳,這樣可以使轉到乳房哺餵變得容易些。所有的寶寶天生都急切地要吸吮,而當吃不到人工奶嘴時,寶寶對吃母乳興趣就會變大。不親餵或不餵奶瓶的第二天,可以在媽媽的裸露的乳房前給寶寶餵代乳品。媽媽也可以試著用乳房來安慰寶寶。當寶寶能接受了媽媽的乳房來作為安慰的當天或第二天,絕大多數寶寶願意把接受在媽媽的乳房吃奶,尤其是當他餓前的半小時給予餵奶的話。
像瓊發現的,這段艱難的日子裡強大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教寶寶吃母乳對媽媽和寶寶來說會是非常耗時和沮喪。我建議瓊避開那些可能動搖她信心的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話,請人幫她做家務。有效的支持和幫助可以讓這段艱難的時光好過一些。
一旦寶寶又開始吃母乳了,通常他還需要幾個星期完全沒有人工奶嘴時間,來好好地學習和穩固吃母乳技術。
戒掉乳頭保護罩
前面的建議對任何想讓乳頭混淆的寶寶回到吃母乳的媽媽們都有幫助,但如果乳頭混淆是因為乳頭保護罩引起的,媽媽也可以試試其它方法。例如,一個可能成功的但比較強硬的方法是,一旦寶寶順利地吃上奶後,就迅速地把乳頭保護罩從乳房上拿下來。
一些媽媽也成功地讓寶寶戒掉了乳頭保護罩,就是用一小片乾淨的布把塞到保護罩裡,帶上後象往常一樣哺乳。寶寶最後意識到他只能從乳房吃到乳汁,就開始躲開保護罩吃奶了。
溝通可以避免問題發生
如果寶寶在醫院時經常用奶瓶或安撫奶嘴而產生乳頭混淆了,就要讓醫院知道這樣將會導致問題,因此也會幫助到其他的媽媽和寶寶。我鼓勵瓊寫信給她的寶寶出生的醫院的醫護人員,讓他們知道奶瓶是如何影響了她的寶寶,而她讓寶寶重新回到純母乳餵養是多麼地艱難。儘管奶瓶、乳頭保護罩和安撫奶嘴在一些醫院裡給新生兒用很平常,這只是因為醫護人員並沒有意識到它們的負面影響。父母和醫護人員之間積極的溝通常常能夠幫助改變那些不支持母乳餵養的規定和傳統做法。
儘管乳頭混淆可以被一個堅定執著的媽媽克服,但還是未雨綢繆更好。打算在醫院生孩子的媽媽的明智之舉就是提前瞭解醫院對人工奶嘴的規定。如果經常給所有的寶寶安撫奶嘴和奶瓶(有時使用情況也因當班的醫護人員不同而異),媽媽可以要求她的醫生開出醫囑說她的寶寶不能用人工奶嘴。如果媽媽多準備幾份這樣的醫囑,和寶寶同處一室時帶著這些醫囑,她就能可以給碰到的每個醫務人員一份,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不給寶寶用人工奶嘴的機會。母嬰同室和儘早出院是另外的方法,這樣媽媽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該給寶寶餵什麼。
儘管有一小部分新生兒可以既吃母乳又吃人工奶嘴而不會乳頭混淆,但大多數寶寶還是會遲早遇到這個問題的。不幸的是,像凱蒂‧弗蘭茨指出的,寶寶們出生時沒有帶上標籤告訴我們哪個會混淆哪個不會。因此,像瓊根據她的經驗所學到的,為了媽媽和寶寶著想,寶寶第一個月裡只餵哺母乳會更明智。為什麼要冒乳頭混淆的風險呢?
參考書目
阿姆斯壯 H,《如何餵養低體重寶寶:肯亞的進步》,1987年
弗蘭茨 K, 《寶寶吸吮母乳的姿勢及其與吸吮問題的關係》,1983年和1985年國際母乳會講稿(錄音,國際母乳會提供)
庫爾 M和 N 帕內特,《餵養實踐和新生兒黃疸》
國際母乳會,《母乳餵養的女性藝術》第35版,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1991年
瑪律 S, 《母乳餵養和吸吮問題彙編》,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國際母乳會1988年出版
摩爾巴赫 N 和J 斯托克,《母乳餵養問答全書》,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國際母乳會1991年出版
紐曼 J,《早期使用奶瓶和安撫奶嘴的母乳餵養問題》
尼克爾 A,《新生兒代乳品餵養和黃疸》
施拉格 L,《最初三天母乳餵養嬰兒的葡萄糖水補充》, 1987年
文章翻譯及來源(簡體版): 國際母乳會-中國
瓊開始著慌了。她不知道出什麼問題了。她才五天大的寶寶,在剛出生時母乳吃得很順利,可現在就含著她的乳房不知所措,似乎忘了該怎麼吃了,每次她試著餵他,他都使勁躲開哭。
還在醫院的時候,瓊就按照護士的指導,每次哺乳完都用奶瓶給寶寶餵些葡萄糖水。出生後的第三天,瓊發現開始哺乳時寶寶不太情願吸吮,會把乳頭從嘴裡吐出來,餵奶過程中也經常抗拒。而現在,出生的第五天,他則完全拒絕吃母乳了。瓊感覺自己被寶寶拒絕,也因此感到害怕。無奈之下,她試著從漲痛的乳房中擠出奶來用奶瓶餵給寶寶。然後她給我打電話。我是她在當地的國際母乳會的哺乳輔導。當我告訴她面臨的問題叫“乳頭混淆”時,她從驚慌中逐漸平靜下來。
瓊告訴了我她的經歷後,我向她解釋乳頭混淆是許多媽媽和寶寶們在哺乳的最初幾周裡遇到的常見問題。我告訴她,在學著吃母乳的過程中,如果在乳頭和人工奶嘴之間換來換去,那麼絕大多數寶寶會感到很困惑。有些寶寶像瓊的情況,在餵奶時經常煩躁,最終拒絕在乳房吃奶。也有些乳頭混淆的寶寶願意吸吮乳房,但吸得不正確。如果寶寶用吸奶瓶的方法來吸吮乳房的話,就會費很大的力氣才吸出很少的母乳,從而導致體重增加變得緩慢。尤其是寶寶只淺淺的吸住乳頭,媽媽可能因此出現乳頭疼痛。
為什麼會發生乳頭混淆?
新生兒發生乳頭混淆是因為吃母乳時,他的舌頭、齶和嘴所採用的動作和吸奶瓶、吸吮安撫奶嘴或吸乳頭保護罩時不一樣。吃母乳時,寶寶的齶和舌頭必須以同一個協調的頻率吸吮。寶寶一含上乳房,他的舌頭就把媽媽的乳房壓到自己嘴裡的上齶上面,同時裹住乳房並以有節律的動作來吸吮。這就將媽媽的乳頭周圍部分吸得又平又長。接下來他的舌頭後半部分落下來,形成一個槽道,這樣母乳就能從乳頭流進咽喉來,然後寶寶吞咽乳汁並且呼吸。寶寶的嘴唇是翻出來的,並一直裹住乳房,這樣就形成了密封狀態。
如果母乳餵養的寶寶用吃母乳的方法來吸奶瓶得話,他就會一下子就吸一大口奶出來。這就使得他不得不用舌頭堵住這些大量的奶以免被嗆著。他的嘴唇緊緊地叼著硬硬的人工奶嘴,而他的齶不需要動。奶瓶裡的奶是無需等噴乳反射就能立即流出來,因此寶寶不費什麼力氣就能馬上得到吃到奶的滿足。
出生後最初幾周發生乳頭混淆的機率
西方社會裡,奶瓶和人工奶嘴似乎是嬰兒時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當得知奶瓶和人工奶嘴會干擾母乳餵養時,許多媽媽們會表示驚訝。但是,凱蒂«弗蘭茨(曾擔任國際母乳會的哺乳輔導,現在是一名兒科執業護師和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療中心母乳餵養嬰兒診所主任)說如果出生後最初的三至四周使用人工奶嘴的話,估計95%的嬰兒會發生乳頭混淆。對於一些嬰兒來說,在使用了一周時間的奶瓶才會產生乳頭混淆,而另一些嬰兒可能僅用了一到兩次奶瓶或其它人工奶嘴就會導致這個問題。
一旦寶寶在最初的三至四周裡順利地進行了母乳餵養,那麼乳頭混淆發生幾率就會顯著降低。因此如果媽媽打算給孩子餵奶瓶的話,比如她將要離開家外出工作,那就等到寶寶滿月後再使用奶瓶,這樣做會更明智(弗蘭茨,1985年)。
儘管罕見,但有些大點兒的寶寶也會發生乳頭混淆。這種情況下,一旦寶寶又恢復能很好地吃母乳,不能親自餵哺時可用杯子或茶匙餵奶。
人工奶嘴幾乎從不被需要使用
母親們常常由於各種原因被告知:寶寶出生的頭幾周要用人工奶嘴。給母乳餵養的寶寶用奶瓶餵水或配方奶是許多醫院的標準做法,就像瓊遇到的那樣。但是,除極罕見的情況外,配方奶或水等代乳品是不必要的,而且對足月和健康的母乳餵養寶寶也沒有任何什麼好處。代乳品不預防,也不能幫助排掉黃疸(庫爾和帕內特, 1982年;尼克爾,1982年)。也無需用代乳品來預防愛睡覺或者對哺乳不感興趣的寶寶的脫水(刺激寶寶醒來,正確的哺乳姿勢和吸吮方法,以及經常哺乳才更有益處)。而且,代乳品對寶寶的低血糖也幾乎沒有作用(摩爾巴赫和斯托克, 第18-19頁). 初乳(即最初分泌出來的特殊母乳)和成熟乳(產後第3或4天開始分泌的母乳)可為新生兒提供他所需的所有水分和養分,不管寶寶體格是偏大、偏小還是居中。
如果是出於醫學原因需要代乳品的話,還是有可能避免使用人工奶嘴的,因為即使是新生兒也可用其它方法來喝液體。例如,在肯亞和坦尚尼亞,如果寶寶早產並且無法吃母乳,或如果媽媽和寶寶分開的話,習慣上就用杯子餵而不用奶瓶。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東非地區的醫院裡乳頭混淆很少發生,因為他們從不用奶瓶(阿姆斯壯,1987年;紐曼,1990年)。一個小茶杯或玻璃杯–―例如,一個小酒杯―或一個軟頭湯匙可能比成人的茶杯、玻璃杯或碗更好用,但其實任何乾淨的茶杯、玻璃杯或碗都能用。其它的替代品包括茶匙、滴管和哺餵注射器。
有時好心的朋友或醫護人員會建議要讓寶寶習慣用奶瓶以防萬一。爸爸們也被告知要用奶瓶以便他們能和寶寶更親密或幫助餵奶,這樣媽媽可以抓緊時間休息一下。一些媽媽被告知如果她們打算上班或不帶寶寶出去的話,就要確保她們的寶寶從一開始就熟悉奶瓶。
但是給寶寶使用奶瓶只是引起乳頭混淆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寶寶用其它的人工奶嘴也能導致這樣的問題。例如,乳頭保護罩--乳膠的或矽膠的乳頭,哺乳時罩在乳房上—-也能引起寶寶乳頭混淆。 乳頭保護罩有時被不正確地建議使用來避免或治療乳頭疼痛。(調整寶寶的位置和含住乳房的方式通常更有效。)許多在醫院就使用乳頭保護罩的媽媽發現,一旦她們回到家,卸掉保護罩寶寶就不願意吃奶。甚至安撫奶嘴也能引起一些敏感寶寶產生乳頭混淆。
克服乳頭混淆
瓊克服乳頭混淆的經歷在很多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我給瓊解釋說在奶瓶和乳房之間頻繁轉換已經讓寶寶很困惑了,以致於他不再記得如何從乳房中吃奶。接下來我們討論了一些讓她的寶寶重新吃母乳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停掉所有的人工奶嘴,包括安撫奶嘴。很自然地,瓊會擔心她的寶寶在重新很好地吃母乳前是否能吃飽。我向她明確表示,除了奶瓶還有其它方法給寶寶餵代乳品。新生兒可以用茶杯、茶匙、滴管和餵哺吸管吃奶,儘管這樣餵奶時間會長一些,等寶寶習慣了就好了。我告訴她只要慢慢地餵,寶寶應該能吃夠奶。
下面的一些建議能讓這個過程更容易些:
- 豎直著抱住寶寶
- 在容器中放少許擠出來的母乳或配方奶
- 把容器放到寶寶嘴唇上,讓少量的奶流進寶寶嘴裡(一口的量不會很多)
- 再餵下一口奶前,給寶寶足夠的時間吞咽每一口
- 寶寶或你的衣服上墊上毛巾或紙巾,防止灑上奶
緊接著就是艱苦的工作:試圖讓瓊那個不願意在乳房吃奶的寶寶重新接受她的乳房。當瓊開始試著給寶寶吃奶時,他馬上就不高興了,讓他重新開始吃母乳付出了極大的耐心。我告訴瓊,寶寶能完全愉快地接受她的乳房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許多寶寶重新接受乳房的時間和變得乳頭混淆的時間一樣長。我還建議一旦寶寶生氣了,就停下來,安慰好了再餵奶,因為吃母乳不應該和不愉快聯繫起來。
瓊在實踐中花了大量的時間。發現讓她的乳頭混淆的寶寶吃母乳的關鍵是耐心和堅持,再加上特別關注正確的姿勢和含乳的方法。瓊的寶寶不肯將嘴巴長大,因為他已經很習慣用嘴唇將硬硬的人工奶嘴緊緊地含在嘴的前半部分了。我解釋給瓊說為了有效地哺餵母乳,寶寶需要將乳房盡可能含深入些,她可能需要幫助寶寶才做得到。
把寶寶放到胸前時,瓊確保了她抱住寶寶時他的整個身體都面對著她,而不需要扭過頭來吃奶。然後她用乳頭尖輕輕地點撥他的嘴唇,直到他把嘴張大--就像打哈欠一樣大--再把他抱得靠近自己,確保他含住了盡可能多的乳房。一旦他含上,她就檢查他是否緊緊地含住了乳房,這樣他的鼻子和下巴是輕輕地觸到乳房而他的上下唇是翻出來的。如果他含得不對,她就中斷吸吮,鬆開寶寶的嘴巴,讓他重新含。在實踐過程中,瓊發現她不得不重複多次寶寶才能含對。我解釋說寶寶深深地含住乳房就確保了他開始吸吮就能吃出一些奶來。
最初,即使寶寶含得很好,他的表情也很難過,會把乳頭從嘴裡吐出來。她發現花了很多時間、功夫和耐心寶寶才開始接受。寶寶一旦做得很好,瓊就給予許多讚揚,而當他看起來非常不得要領時,她就用茶杯、茶匙或滴管餵他。
一旦她的寶寶開始含住乳房,瓊就用一個消過毒的滴管,將母乳順著她的乳房邊滴或放到寶寶嘴邊,這樣他就一直有興趣吸吮。她的丈夫經常幫助她,這樣就使得過程容易些。如果瓊餵奶前擠出少量的奶來的話,寶寶也會很感興趣,因為滴落在她乳房的奶流到寶寶嘴裡,他可以馬上吃到。一旦她的寶寶含得更容易了,她每次餵奶時兩邊乳房就多換幾次,這樣來刺激他的興趣,鼓勵他更多地吃奶。
瓊發現她的寶寶想要睡覺時和不太餓的時候更容易接受她的乳房。通過增加肌膚間的接觸、輕輕晃動、擁抱和撫摸也很管用。
幾天下來,瓊和寶寶就實現純母乳餵養了。他倆都用了很大的努力,但瓊下定決心要給她的寶寶最好的,而她知道母乳餵養是值得這樣付出的。
和瓊的寶寶不同的是,有些乳頭混淆的寶寶一抱到乳房前就非常生氣,即使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堅持不懈,他們仍舊拒絕嘗試媽媽的哺乳。這種情況下,就只能用茶杯、茶匙、滴管或哺餵注射器來餵寶寶一天左右,而不直接餵母乳,這樣可以使轉到乳房哺餵變得容易些。所有的寶寶天生都急切地要吸吮,而當吃不到人工奶嘴時,寶寶對吃母乳興趣就會變大。不親餵或不餵奶瓶的第二天,可以在媽媽的裸露的乳房前給寶寶餵代乳品。媽媽也可以試著用乳房來安慰寶寶。當寶寶能接受了媽媽的乳房來作為安慰的當天或第二天,絕大多數寶寶願意把接受在媽媽的乳房吃奶,尤其是當他餓前的半小時給予餵奶的話。
像瓊發現的,這段艱難的日子裡強大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教寶寶吃母乳對媽媽和寶寶來說會是非常耗時和沮喪。我建議瓊避開那些可能動搖她信心的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話,請人幫她做家務。有效的支持和幫助可以讓這段艱難的時光好過一些。
一旦寶寶又開始吃母乳了,通常他還需要幾個星期完全沒有人工奶嘴時間,來好好地學習和穩固吃母乳技術。
戒掉乳頭保護罩
前面的建議對任何想讓乳頭混淆的寶寶回到吃母乳的媽媽們都有幫助,但如果乳頭混淆是因為乳頭保護罩引起的,媽媽也可以試試其它方法。例如,一個可能成功的但比較強硬的方法是,一旦寶寶順利地吃上奶後,就迅速地把乳頭保護罩從乳房上拿下來。
一些媽媽也成功地讓寶寶戒掉了乳頭保護罩,就是用一小片乾淨的布把塞到保護罩裡,帶上後象往常一樣哺乳。寶寶最後意識到他只能從乳房吃到乳汁,就開始躲開保護罩吃奶了。
溝通可以避免問題發生
如果寶寶在醫院時經常用奶瓶或安撫奶嘴而產生乳頭混淆了,就要讓醫院知道這樣將會導致問題,因此也會幫助到其他的媽媽和寶寶。我鼓勵瓊寫信給她的寶寶出生的醫院的醫護人員,讓他們知道奶瓶是如何影響了她的寶寶,而她讓寶寶重新回到純母乳餵養是多麼地艱難。儘管奶瓶、乳頭保護罩和安撫奶嘴在一些醫院裡給新生兒用很平常,這只是因為醫護人員並沒有意識到它們的負面影響。父母和醫護人員之間積極的溝通常常能夠幫助改變那些不支持母乳餵養的規定和傳統做法。
儘管乳頭混淆可以被一個堅定執著的媽媽克服,但還是未雨綢繆更好。打算在醫院生孩子的媽媽的明智之舉就是提前瞭解醫院對人工奶嘴的規定。如果經常給所有的寶寶安撫奶嘴和奶瓶(有時使用情況也因當班的醫護人員不同而異),媽媽可以要求她的醫生開出醫囑說她的寶寶不能用人工奶嘴。如果媽媽多準備幾份這樣的醫囑,和寶寶同處一室時帶著這些醫囑,她就能可以給碰到的每個醫務人員一份,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不給寶寶用人工奶嘴的機會。母嬰同室和儘早出院是另外的方法,這樣媽媽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該給寶寶餵什麼。
儘管有一小部分新生兒可以既吃母乳又吃人工奶嘴而不會乳頭混淆,但大多數寶寶還是會遲早遇到這個問題的。不幸的是,像凱蒂‧弗蘭茨指出的,寶寶們出生時沒有帶上標籤告訴我們哪個會混淆哪個不會。因此,像瓊根據她的經驗所學到的,為了媽媽和寶寶著想,寶寶第一個月裡只餵哺母乳會更明智。為什麼要冒乳頭混淆的風險呢?
參考書目
阿姆斯壯 H,《如何餵養低體重寶寶:肯亞的進步》,1987年
弗蘭茨 K, 《寶寶吸吮母乳的姿勢及其與吸吮問題的關係》,1983年和1985年國際母乳會講稿(錄音,國際母乳會提供)
庫爾 M和 N 帕內特,《餵養實踐和新生兒黃疸》
國際母乳會,《母乳餵養的女性藝術》第35版,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1991年
瑪律 S, 《母乳餵養和吸吮問題彙編》,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國際母乳會1988年出版
摩爾巴赫 N 和J 斯托克,《母乳餵養問答全書》,佛蘭克林«派克,伊利諾斯州, 國際母乳會1991年出版
紐曼 J,《早期使用奶瓶和安撫奶嘴的母乳餵養問題》
尼克爾 A,《新生兒代乳品餵養和黃疸》
施拉格 L,《最初三天母乳餵養嬰兒的葡萄糖水補充》, 1987年
文章翻譯及來源(簡體版): 國際母乳會-中國